注册 登录
谱谱风 返回首页

J - Music http://www.13so.net/?117731 [收藏] [复制] [RSS] 北京音乐制作人,编曲制作,电视配乐,把你的作品变成音频。微信87988323 邮箱: 2081808387@qq.com

日志

音源制作的弦乐与实录相比一般有哪些不足?

热度 3已有 595 次阅读2019-5-29 16:31 | 音源录音

作者:莫若铭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213626/answer/302372423
来源:知乎

先出几条结论:
一、乐手演奏水准和录音水准较高时,实录一定比用采样好,起码不会比采样差。反之则可能还是采样更好。
二、作品越趋向于目标乐器(或音色)独立呈现的(如独奏作品,音乐小品等),实录一定比采样好。
三、作品越趋近于点状音色呈现的(如打击乐、弦乐拨弦等),采样的表达越真实。而越趋向于线状呈现的(如弦乐长弓,弦乐和弹拨乐揉弦、滑音,连音等),采样与实录差距越明显。
四、采样更容易获得干净而准确的素材,同时与人力成本相比也更具优势,因此制作投入越高的项目,实录素材的比重越高,反之则采样比重越高。

接下来说一下上述结论的理由与依据:
首先,采样音色在样本采集的过程中,目的是针对器乐本身的,即我们需要制作符合这件乐器特质的音色,或符合采样应用方式的音色(如采集吉他单音还是扫弦)。而实录的目的,不单单是器乐本身,还涵盖了对作品的表达和理解。正如其他回答中的核心词——“情感”,实录带给我们最多的就是情感上的表达与处理。现在制作的手段越来越强大了,我们也有很多手段去处理情绪,但目下而言,基于采样的调制所营造的情绪处理,还无法在乐器演奏这个维度上取而代之。这是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具体表现上,采样音色在实录时,我们可能只有一种方法,或采用多种采样叠加比例来控制我们想要的音色(当然,你可以换别的厂牌的音色)。而在实际录制中,我们每一次的布局,根据作品本身的要求可能都会制定一些不一样的录制方案,而这种调整是直接地从根源上调整音色,与后期的再调制,差别很大。
其次,是空气底噪的真实感。任何真实空间都会存在底噪,即便是在布满声劈的消声室里,可能依然会存在10-20dB的底噪。在采样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是对单音进行采集,而在采样的使用中,我们常常会将若干样本叠加使用,如一个四部和声的长音。这时自然空间的底噪会成倍增加,但这一点,在实录过程中,是不会引起变化的。而越底的底噪意味着越高的信噪比和约大的动态呈现。这一点上会是采样不如实录的一大问题,尤其是在弱奏时会特别明显。但有些采样音色正视了这个问题,它们将样本进行降噪,或者在降噪基础上还另外叠加一点自然空气噪声。或许这样会有所改良,但降噪本身引入的失真,这个我持保留意见。
第三,乐器本身内部共鸣的影响。我们可以做个实验:在钢琴上,我们先轻轻地按下中央C,使其止音器离开琴弦而不发声,这时快速锤击它的低八度的小字组C音,我们随后可以听到一个持续较弱的中央C音出现。这是泛音,是因为中央C的音高正好是小字组C音的第一泛音。在锤击小字组C时,引起了中央C琴弦的共鸣。另外再做一个实验:在钢琴上当你踩下延音踏板时,按住一个音,你可以听到绵延的长音。而不踩延音踏板时,你虽然也能听到绵延的长音,但似乎音色没有踩住踏板时那么丰富。这也是因为未踩延音踏板时,只有按下的音琴弦上的止音器被松开,而踩下延音踏板时,所有弦的止音器都松开了,这时按下的音会引起其他所有琴弦或多或少的共鸣。上述两个实验,在电钢琴上和采样音色的采集过程和还原过程中都是没法实现的。这其实是乐器本身腔体内部共鸣引起的变化。钢琴的案例比较突出,便于我们理解其客观的存在和意义。

再来啰嗦一下上述三点结论的说明。
1,这也是很多地方上非专业乐团乐手录制中较为常见的问题。确实,尤其如弦乐,需要较高演奏水平和配合经验的演奏,表现尤为明显。如许多大专院校的乐队,进棚录音的效果确实还不如采样来得干净、整齐。而在这个水平上,干净整齐准确占到了对作品印象的绝大多数。而超越了这个演奏水准和配合度后,看的则更多的是情感情绪的流畅与连贯度。这点上,采样不如实录。
2,当作品中各种元素较多,我们实录的目标音色在成品中如果只扮演较为次要的角色时,实录与采样对作品最终呈现的影响(注意是“影响”,不是“品质”或“质感”)则越小。因为听众对这部分内容的主观关注程度会比较低。反之,趋近于独奏,那所有的细节都会不被放过,那采样制作中的不流畅则会授人以柄。这也是现在许多做动画特效的,做几个群杂和跑龙套的都已几可以假乱真,但做人物特写要做真了则非常难。
3,越趋向点状音色呈现,则音色中表达的情感性越弱,机械性越强。这也是好莱坞式的大量基于顿弓的弦乐,很多可以用采样制作而效果获得较好效果的原因。也是目前绝大多数流行歌曲专辑中鼓都采用采样而非实录的原因。
4,任何事物进入到工业化生产的模式中去考虑,一定是综合了成本一起考虑的。许多东西的迭代,不是因为在品质这个维度更好了,而是在综合了品质、成本、效率等综合考量下的整体提升。这就好比是还是有很多人在争wav和mp3哪个好,既然mp3有损不如wav还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简单说来因为mp3成功更多在于商业、市场、使用和传播的便捷性和通用性。多快好省,这四个字永远是衡量成败的综合指标。只取好弃其他者……说明你有品位,当然也说明你有钱。



先扯点题外话,之前跟个好莱坞的老铁聊到软音源的时候,我本来以为他会更倾向于原声录制,意外的是他对软音源带来的便利赞不绝口。
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软音源普及之前,这个老铁和他的朋友们就开始采用一种很神奇的方法还原大编制管弦乐团的效果:他们请来管弦乐团的几个乐手(为了省钱他们自己会的乐器会自己演奏),把几个乐器的独奏录几遍,然后进行反复的叠加、相位和时间的处理,最终用几个人实现一个管弦乐团的大致效果。
当软音源开始普及后,他们想出了这个方法的升级版:用软音源制作管弦乐,然后用真人录制一些细节(包括轻微的失误,运弓的杂音),最后制成以假乱真的配乐。
而对于现在动辄上百个g的弦乐采样,很多时候其实已经足够应对大部分作品的需求,为音乐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题主提到的力度,技巧等方面,由于实录的存在的随机性可以让业内人士察觉到与软音源快速制作的区别,但其实已经对实际听感影响不大了,如果真的需要一些细节来增加“真实感”,不妨试试软音源+实录细节的组合。


作者:无住心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213626/answer/303426929
来源:知乎

1

路过

雷人

握手
2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张启 2019-8-9 05:54
  
回复 87988323 2021-5-2 18:42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谱谱风    

GMT+8, 2024-3-29 07:54 , Processed in 0.0368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