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谱谱风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foolishbu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奏谱] 请老师和前辈点评:广东音乐《妆台秋思》

  [复制链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22:34:1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这些滑音的符号为啥会那么多种类呢?是不是非得需要那么多种滑音呢?有没有可能把所有滑音符号都统一规范?这个规范定义由谁来决定呢?

还是有些晕{:soso_e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1-12-26 14:2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天一臂 于 2011-12-26 14:48 编辑

现在简谱的滑音种类繁多,尤其是起、讫音不确定时就更含糊不清,一百个人演奏一百个样。我认为滑音只用一种固定滑音和加花的回音滑音就够了。至于难确定的起讫音可用接近的倚音标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1-12-26 14:02: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给予一个学习的机会!{:soso_e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3:37: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郝老师和陈老师的详细介绍。{: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

我想呢,咱的讨论都是一种参考和尝试的累积,期待葫芦丝曲谱也和其他乐器曲谱一样早日规范化。

暂时呢,还是先用之前在音符两旁的滑音符号吧?因为这是大多数演奏者比较熟悉和接受方式?{:soso_e100:}{:soso_e1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13:21:09 | 只看该作者
wangqinmin 发表于 2011-12-26 11:54
字号调大以后并不影响弯箭滑音的调整;例如;
这是谱友在《我是一个兵》中的原图, 放大到18号看显然 ...

嗯,我也是加了倚音符号才能正常显示,就是想问问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解决方式~谢谢王老师~~~{: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soso_e16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1-12-26 12:32:55 | 只看该作者
wangqinmin 发表于 2011-12-26 11:54
字号调大以后并不影响弯箭滑音的调整;例如;
这是谱友在《我是一个兵》中的原图, 放大到18号看显然 ...

3158版我没有找到。王老师介绍的使用方法很具体很细致。谢谢您一遍又一遍的制图和讲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1-12-26 11:54:52 | 只看该作者
foolishbug 发表于 2011-12-23 12:58
还是下滑音的问题:如果音符字号设置稍微大一些,这个上滑音下滑音符号就不能摆在正常位子,怎么办呢?

...

字号调大以后并不影响弯箭滑音的调整;例如;
这是谱友在《我是一个兵》中的原图, 放大到18号看显然是有问题的。

经过加倚音调整后显示就正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1-12-25 20:06:07 | 只看该作者
还有,陈老师那个跨小节号滑音线,是用特殊符号单独加上去的吧??
================================================
在琵琶特殊符号里面有这样的可以跨小节的滑音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1-12-25 18:16:33 | 只看该作者
“带箭头倚音”是3101版新增功能,作为“起音、迄音都明确”的滑音记法之一,在葫芦丝等乐器演奏中常会遇到。输入方法:



"带箭头连线"也是“起音、迄音都明确”的滑音记法之一,拉弦乐器谱中称作“上回转滑音”、“连线滑音”等,葫芦丝等吹管乐器中能否借用可讨论。目前这个符号目前还只能外部添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3:21:20 | 只看该作者
yx_h 发表于 2011-12-24 15:22
使用弧线滑音要注意前后音符所在的节拍位置,一般在小节强拍或一拍内相对强的位置上时,起音就应交代清楚, ...

郝老师的解释很细致,非常感谢~~

“目前所能看到的一些葫芦丝乐谱(包括已出版的),在记谱方面尤其是演奏符号的标记上还不统一,很多也不大符合规范。比如连音线在吹管乐器中本身就起着“分句”的作用,是否还有必要再加很多的换气记号?再比如“开副管”还是“开附管”?特别是各种滑音的记法更是五花八门,随意性很大。这都有待葫芦丝演奏方面的专家和作曲家们逐步达成共识,并与现有记谱规则的要求能够统一起来。”

——您这段话也是我想一直说的,也和几个朋友讨论过这个看法,只是咱人微言轻,啥时让葫芦丝方面的专家作曲家引起重视制定统一规则,咱就有据可循了。也希望我们的讨论能有个抛砖引玉的意向?

我是特意选了这首有技巧标记的曲子,来作为制谱练习的评谱的,没那些技巧符号的话会简单得多——因为大部分已经有规范的依据了,技巧符号这个问题,我这么看,和老师商讨:曲谱标上技巧,是希望演奏者能够演绎出一定的意境和效果,特别是有些地区性风格性的曲子,指明一定的演奏方式会给演奏者提供比较大的方便,当然这些对演奏高手也可能可有可无,仅供参考。咱呢打谱打上技巧,对我而言是想知道这些技巧方式也应该有个规范可循,对不对呢?

老师提出的连线滑音,也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谱面排版也漂亮整齐了,但是咱打谱最终还是给演奏者看的,而这个连线滑音目前在葫芦丝曲谱似乎并未出现过,我担心这么打了人家看不懂了也不合适,怎么办呢?

BTW: 我还不会用这个连音滑线和那个倚音符号下的滑线,那个是怎么打出來的?
     还有,陈老师那个跨小节号滑音线,是用特殊符号单独加上去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谱谱风    

GMT+8, 2024-6-16 08:48 , Processed in 0.1406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